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六本書評介:丁連財愛讀書-蒙古、大清、大唐、朝鮮和其他

圖片
六本書評介 : 丁連財愛讀書-蒙古、大清、大唐、朝鮮和其他 近幾個月閱讀多本著作,繼前天的六本書之後,再與網友分享另外六本書讀後感。詳細感想與意見寫在黏著於書籍封面的便利貼,有興趣者請參閱所附照片。 1. 《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部的興亡》 ( 最後の遊牧帝国 ― ジューンガル部の興亡 ,宮脇淳子著,日本講談社, 1995 ;「蒙古族」曉克譯,內蒙古出版社, 2005 )。 4 - 4.5 星。 台灣讀者比較熟悉的專研東亞史的日本學者,應該是有多本著作已經出版中譯本的杉山正明 (《 遊牧民的世界史 》、《 忽必烈的挑戰: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 》、 《蒙古帝國的興亡》、《大蒙古國的世界》、 《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 岡田英弘 ( 《 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 從蒙古到大清:遊牧帝國的崛起與承續 》、《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 》);大家對宮脇淳子 ( 岡田英弘的太太)比較不熟。   宮脇淳子的著作不遜色於丈夫,有多本與中國、蒙古、滿洲、高麗、朝鮮有關的學術著作,台灣出版的譯作有《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1840-1949 )》,以及《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 1894-1956 )》;其著作中與蒙古有關的 《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部的興亡》,只有簡體版, 另一本《 世界史のなかの蒙古襲来 モンゴルから見た高麗と日本》沒有中文譯本 。   前述三位在學術研究上的優勢就是多種語文與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史料的蒐集、比對、爬梳,而得以大大厚植底蘊、墊高視野、強化論述。中國政界與學界即使對他們的觀點很感冒,也拿不出可堪比拚的著作來駁斥。   《最後的遊牧帝國:準噶爾部的興亡》的主角是蒙古人,內文附有成吉思汗世系、北元王汗世系、十五世紀後蒙古諸部落首領、衛拉特部族聯合世系、準噶爾世系的圖表,還附有詳細的中亞大地圖、蒙古部落分布地圖、準噶爾與大清對戰的地圖,對讀者很有幫助。   這本書為大家打下良好底子,去了解準噶爾部的由來,以及他們為何與如何在百年戰爭中對抗與對戰大清三朝(康熙、雍正、乾隆);去了解藏傳佛教如何結合蒙古與西藏,而大清如何拉攏藏佛以便離間準噶爾,還有拉緊蒙古諸部;去了解當時的蒙清、蒙藏、蒙俄、藏清的複雜關係。   這本書的篇幅不大( 180 頁),但很札實

國家與國民界線的內與外:丁連財讀六本書感想

圖片
【丁連財讀六本書感想】:國家與國民界線的內與外 近幾個月閱讀多本著作,茲先將主題比較近似(不過在篇幅大小、引用史料多寡、論述細膩粗糙、理論層次高低有差別)的六本並列,與網友分享。詳細感想與意見寫在黏著於書籍封面的便利貼,請有興趣者參閱所附照片。 1. 《『日本人』的界線:冲繩、愛奴、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小熊英二著,黃躍進、鄭天恩譯;聯經出版社, 2020 )。 4.5 星。 學術功力強大、論述能力極優,把東京政府從明治天皇時代到二次大戰期間,對新納土地在「日本」與「非日本」,以及新附人民在「日本人」與「非日本人」之間如何與為何漂移,解析得非常清楚。這是嶄新視角與高聳制高點的精采日本與東亞近現代史,讀者受益很多;譯文與編輯只有極少部分失誤。 2. 《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葛兆光;牛津大學出版社中文部, 2014 )。 4 星。 以書名和篇幅而論,屬於『大題小作』;不過,在提出漢族中心與大中國主義之傳統觀點之餘,列舉學術新取徑與史學研究新方法對該觀點的批判與挑戰,還披露中國在「國家」、「民族」、「文化」定義與界說上的掙扎與困境。 4 星。 3.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葛兆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3 星。 前上一本書的後續之作,很用心;但是,全書把時間軸上推史前下達現今,空間軸擴及歷朝所及的最大範圍,必然又是泛泛的『大題小作』。作者有提及宋元明時期的安南,時而『中國』又『非中國』,有搔到主體一點癢處,可惜沒有發揮。作者也提及大清是否是殖民帝國的探討,談及對蒙古、新疆與西藏是中國『內或外』的爭議,可惜也沒有細膩論述。 3 星。 有志學者或可思索前述小熊英二的取徑,探討漢唐二朝時期朝鮮半島與西域時而『中國』又時而『非中國』的問題;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何種情境與條件下,使維吾爾人與藏人是『中國人』(居住於領土內且受管轄統治),卻又是『非中國人』(未享有與內地人-尤其是漢族-平等對待)的問題。  4. 《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許倬雲;時報出版公司, 2009 )。 3 星。 與 2 和 3 都一樣,全書把時間軸上推史前下達現今,空間軸擴及歷朝所及的最大範圍,是『大題小作』。不過,本書重點在文化『共同體』與族群 , 可算是特定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