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尊漢語拼音衍生的姓名查找問題
【丁連財的翻譯與出版研究評論】
中國獨尊漢語拼音衍生的姓名查找問題 不敢取洋名
中國學者吳允曾(Wu Yunzeng,漢語拼音)沒有取洋名,即使有取也只會私下使用,因為公開使用會觸犯禁忌:中國國族主義與愛國主義至上。
北京政權認為,國際化與全球化絕對不可以是美國化、歐美化、英語化,而是要以中國歷史和文化為本,譬如漢唐盛世時代萬國來朝、仰慕華夏,皆致力於漢化與唐化,而且學習漢字漢語。
中國的黨政高層乃至一般幹部都忌諱取英外語文名字,以免被批判『崇洋媚外』。影視界大紅人與明星也一樣,章子怡成名後不敢取諧音的英文名字(譬如:Jill Zhang,Joy Zhang,Jully Zhang),只敢用漢語拼音 Ziyi Zhang,卻還是被慘批狠罵說她居然學洋鬼子把姓擺在後面,她只好乖乖更改為 Zhang Ziyi。國際化特大企業與商界老闆有幾位取洋名且公開使用者,馬雲(Jack Ma)是其一,但仍然因為『過度』有錢且太洋化而遭北京當局修理。
取諧音諧義的洋名很有趣
如果中國沒有罹患這種自卑又自傲的妄想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精神疾病,黨政軍各界要人與影視名人大方取個諧音或諧義的洋名,應該很有意思。若是由筆者來給他們取名,可能就是:江澤民(James Jiang)、習近平(Jimmy Xi)、鄧小平(Shopping Deng)、趙紫陽 (John Zhao)、喬石 (Stone Qiao)、周恩來(Henry Zhou)、林彪(Bob Lin)、張藝謀(Ivan Zhang)、鞏俐(Lily Gong)。
用其他拼音系統查找確切姓名的問題
中國獨尊漢語拼音,台灣則容許各種拼音方式,而且前一代有很多人採用從大清帝國延用到民國的威妥瑪拼音(Wade–Giles)。如果你在有關民國軍閥時代研究的英文書籍或期刊論文看到引述Hsi-sheng
Ch'I,就往中國學者搜尋,明顯找錯方向。
Hsi-sheng Ch'I 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到美國留學有成任教於該國大學且入籍,以著名的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普受學術界稱道。該書是第一本有系統和理論架構來探究民國初期軍閥史的英文專著。
該書拖了34年才於2010年由中O人O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文譯本《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譯者為楊O若與蕭O中。原始譯稿是由具有民國史專業的譯者負責,有一定品質,再經由作者看過修改一小部份缺失,確保譯本達到A到A+等級。Hsi-sheng
Ch'I 是威妥瑪拼音,乃赫赫有名的『齊錫生』教授。
有些比較有台灣本土意識的人,堅持使用通用拼音,或者是白話字 (Pe̍h-ōe-jī、POJ)-閩南語拼音系統 。後者使用迄今已經190年,最先由外國傳教士用於閩南地區,後來流傳到台灣,在基督長老教會特別盛行,所以亦稱為『教會羅馬字』-台語羅馬拼音。台灣駐美代表Hsiao Bi-khim,就是蕭美琴,她用的就是白話字,她父親是長老會的牧師蕭清芬,母親是美國人。
透過各種拼音尋找華人華裔學者、富豪、名人時,除了前述的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白話字之外,還必須留意港澳的粵語拼音、東南亞華裔的閩南語或粵語或客語或潮州語拼音。
譬如:Goh Chok Tong為閩南語拼音的『吳作棟』(新加坡前總理);Lucio Tan是洋名加個閩南語的姓,是菲律賓首富『陳永栽』;Thaksin
Chinnawat 是客語拼音的名字加個泰國化的名字,是廣東客家移民泰國的第四代,泰國前總理『丘達新』;Jimmy
Lai是洋名加個漢字姓,但那不是漢語拼音的『賴』,而粵語拼音的『黎』,該人就是蘋果日報和壹週刊老闆『黎智英』;Andy
Lau Tak-wah 是洋名加上漢字姓名,但那不是漢語拼音而是粵語拼音,不叫『安迪.勞達瓦』,而是『劉德華』。
Chang Chuen教授以《唐代蕃將研究》(例如:突騎施的哥舒翰、粟特的安祿山、鐵勒的僕固懷恩、高句麗的高仙芝等)而著名,是首位對唐代外族將領做系統性分析研究的學者。他在香港取得碩博士學位且在當地任教,但是他出自台灣,大學就讀台大歷史系,漢字名為『章群』,Chang Chuen是威妥瑪拼音。
漢字文化圈的日韓越等國的漢字名
不只華裔,只要是漢字文化圈(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都有漢字姓名。一般人大概都熟悉韓國的影視歌舞明星與政界和商界要人的漢字姓名,但是曾有一開始翻譯錯誤而後來修正的例子,譬如著名古裝連續劇《同伊》女主角한효주(Han Hyo-joo)先被誤譯為『韓孝珠』,後來更正為『韓孝周』。
如果讀者閱讀到有關Dzungar Khanate(準葛爾汗國)的英文學術著作或期刊論文,發現Miyawaki Junko這位日本學者的名字,絕對不可以音譯為米雅瓦基.諄克,而是要查出其漢字姓名是『宮脇淳子』。她對與大清帝國對戰百年的準葛爾汗國有深入研究,著作之一就是《最後の遊牧帝国―ジューンガル部の興亡》。該書由中國的O蒙古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書名《最後的遊牧帝國-準葛爾部的興亡》,照譯日文原著。
中國出版的書籍若是翻譯自英外文,一定會標出原著,就像前述的齊錫生那本著作,或者是O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金時代的西班牙》(Golden Age Spain),或是在筆者在其他文章提到的《哥德爾、埃舍爾、巴赫》(Gödel, Escher, Bach)。
然而,如果是中國人用中文寫作且由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書籍,大半-不是全部-不會搞個英外文書名,而是堅守以中國為本的原則印出其漢語拼音,若會搞個洋名書名的,大半與『大外宣』有關。譬如:
《簡明高句麗歷史》(Jianming Gaogouli Lishi);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Tangtufandashi Zhengzhi Guanxishi);
《中國的王權主義》(Zhongguo De Wangquan Zhuyi);
《建國大業》(Jianguodaye)
《東亞世界形成史論》(Dongyashijie Xingchengshi Lun)
《共和國歷史的細節》(Gongheguo Lishi De Xijie)
《共和國歷史的細節》(A Detailed History of
PRC)-外宣版。
筆者曾提出一個問題:”Gödel, Escher, Bach”在台灣譯者筆下是《哥德爾、艾雪、巴哈》,但是這本書只有簡體版,書名是《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到底如何處裡比較適當?
由於台灣沒有出版繁體版可以給讀者參照,我建議沿用中國簡體版的書名《哥德尔、艾舍尔、巴赫》,若台灣譯者要修改,頂多是《哥德爾、艾舍爾、巴赫》。台灣譯者若要改為《哥德爾、艾雪、巴哈》,只有在台灣出版繁體版並且內文的所有中台兩地相異的專有名詞都修改為台灣通用者的情況下,才比較適合。
漢字同字異體、異音,同辭異義、異指,同洋文異譯諸問題
另外有一些字詞,兩岸已經有指涉上的歧異,台灣講的『土豆』是『花生』,而中國說的『土豆』是台灣說的『馬鈴薯』。如果還要考慮中國各地方的俗稱習稱,並且把香港和新加坡的華人用語納入考量,就更複雜,譬如醫院的ICU就有加護病房、重症監護室、深切治療部種種稱呼。
這不是中文、漢語、華語世界獨有的現象,英語世界也一樣或甚至更為分歧。基於美國是英文書籍的大市場,出版社特別印製《哈利波特》的美國版,解決英式與美式英語歧異的問題。若要考量美國黑人英語、加拿大與澳洲和紐西蘭英語、新加坡與印度英語、加勒比海與南非英語...,就沒完沒了。馬來語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也有類似問題。
語言或語文的統一與歧異
語言或語文在統一中又有歧異,是很正常的,只要基本的溝通不會有障礙即可,沒有必要強求一致化或標準化。在華人世界說漢語(華語),對有些屬於各地特異的部分不懂,沒有關係,除非你要融入在地色社會。美國的非洲裔英語和拉丁裔英語各有其特色,獨特的部分是族群內部慣用的,但若別的族群用一般的英語與他們交流,不會有問題。華語世界也一樣。
下回要從中台兩地同字異體、異音,同辭異義、異指,同洋文異譯諸問題,延伸到兩地出版社面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會以幾本書的實例來說明。
***丁連財著作《白癡翻譯》印刷紙本已售罄,有需求者請直接向書泉出版公司母公司五南第六編輯室黃副總編輯 chiefed6c@wunan.com.tw 反映,市場需求夠大,出版社才會考慮再刷再版。另外選擇是到GooglePlay 尋找購買電子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