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界與翻譯界最大一次慘痛教訓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出版社道歉退款 收回爛譯本銷毀
【丁連財的翻譯與出版研究評論】 【 台灣出版界與翻譯界最大一次慘痛教訓】 ○報○化出版公司 開道歉並以定價退款,收回已售出已發出全數譯本集體銷毀;三位 譯者 從此不敢承接任何翻譯,其實也被出版界列入黑名單與拒絕往來戶。 《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 ( The Last Governor: Chris Patten and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 Jonathan Dimbleby,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97 ; 張○○、管○○、林○○ 譯, ○報○化出版 , 1997 ) 原著封面 ***市面上販售以及圖書館館藏的版本已經是1998年(民國87年)版, 由溫洽益大幅修訂, 有些部分 甚至重新翻譯。 對於品質爛劣的譯本、譯者、出版社,讀者就是該生氣憤怒、批判抗議,要求當事者與機構負起責任。 自《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 譯本惹起眾怒的1997年迄今2023 年的二十六年間,台灣譯者與出版社依然『前仆後繼』出版品質差勁的譯本,可是讀者好像默默接受了,或是讀者的知識水平降低了,無從分辨譯文對錯與優劣。可悲!可恥!可惡! 譯本低劣的責任歸屬 品質低劣中文譯本的『誕生』,通常是這樣來的:選書者沒有能力閱讀並判斷原著的語文程度高低難易,無法辨別原著的知識內涵的繁複或簡單(認知錯誤),然後就尋找並挑選譯者。 被動或主動接洽的譯者沒有先看看原著,惦量自己能力是否足堪大任,就承接翻譯案子(再次認知錯誤);接著編輯因為語文能力不足且知識底蘊薄弱,無法看出譯文錯誤一大堆(又再一次認知錯誤);然後還有掛名審訂的大牌教授拿錢不辦事(寡廉鮮恥、欺世盜名),使劣質譯文輕鬆過關,出版上市荼毒書市、禍害讀者。 翻譯界宜儆惕 避免重蹈覆轍 翻譯不只 涉及英外語文程度,譯者的中文也必須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其知識底蘊必須厚實,一定要有敬業精神,而且懂得如何利用資源查找與詢問專業,解決翻譯遇到的疑難。 談翻譯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判斷翻譯對錯 台灣有太多譯者連基本概念都沒有 難怪劣質譯本滿缸滿盆滿街 筆者總結 《 香港末代總督彭定康》 這次慘痛教訓,以及其他諸多英外文原著被搞出低劣中譯本的原因: 出版社不懂原著語文程度的困難或簡易,不懂原著涵蓋的知識廣深或窄淺,就找譯者;而譯者也沒搞清楚這本書需要語文程度多高與知